在参加1977年高考的众多考生中,有一种普遍的情绪———十年间年龄、阅历不断增长,可文化知识却逐渐荒芜。冷落了十年的课本被从角落里重新拾起的时候,有人突然发现里面的公式、名称、符号是那么陌生。
一些过早就离开了学校的考生面对简单的试题,内心的无助和焦急只有自己才能体味。
于是,低分考卷、白卷出现了。张榜之日,有人无奈叹息“光阴荒废得太可惜了”。
低分、白卷本让人不愿主动提及,可当年的那些分数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人生苦旅,也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。
■华县李智龙
两次落榜数学都是十几分
第一年差1.5分,第二年又差1分,数学考了不到20分,这是陕西华县人李智龙的高考印记。
1972年高中毕业后,李智龙报名参军。五年后,刚复员准备参加工作,他就听说了恢复高考的消息。尽管此前,在整天劳动中度过了初中、高中,李智龙还是决定重拾课本,参加高考。
“基础太差了。”昨日上午,电话那端的李智龙讲述了当年的高考经历。考场上,看着手里的数学试卷,李智龙有些不知所措。一道小学数学的因式分解题,他琢磨了好久也没能想出其中的奥妙。考试时,李智龙的试卷几乎没有空白,“知道多少写多少”。但成绩出来,数学不到20分。第二年,李智龙在数学上下了很大工夫。可考试当天,看到满篇的数学符号,劳累多日的李智龙趴在课桌上睡着了。结果,数学依然不到20分。
两次高考,两次落榜,数学成了李智龙心里的一个“结”。1983年,在省委党校学习,李智龙特意选修了数学。
■西安环卫工人裴文辉
总分过线但化学是零分
27日上午,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,家住兴平的裴文辉正在西安的大街上扫地。大约4个月之前,裴文辉成了西安城里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。30年前,他是全国500万高考考生之一。
裴文辉的落榜源于一张零分试卷。当年,正在兴平当民办教师的裴文辉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后,只读了一年高中的他决定抓住机会,奋力一搏。1977年冬,26岁的裴文辉走进考常他对化学一窍不通,整整一张试卷,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,一个字也没有写。月余之后,成绩出来了,他的化学考了零分。尽管总分已过录取分数线,但按照当时规定,一门科目成绩为零者不予录龋裴文辉的大学梦也就此打祝
电话里,裴文辉说,对30年前的高考,自己没办法忘记,因为留下的只有遗憾。
■山西大学教授景宏业
只会一道题提前交卷遭拒
如果没有第二年的52.5分,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景宏业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。1977年,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的景宏业打算参加高考。当年的教育水平让人难以想象,他说,小学老师教初中,做完例题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可景宏业还是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1977年,景宏业只看懂了数学试卷上的一道因式分解题,分值5分。几分钟后,他就准备交卷了。监考老师接过试卷一看,当即拒绝让他提前交卷。“小伙子,机会来得不容易,你再想想,或许能答出来。”景宏业又回到座位上,直到考试结束,他的试卷依然一片空白。成绩出来,他的数学也只考了5分。
第二年,为能早日踏进大学校门,景宏业用半年时间“啃”数学。当年,再次参加高考,景宏业的数学成绩有了“突破”———52.5分。“不会答的题依然空着。”景宏业说,至今,考题里面的解析几何他依然没有学过。